我想我們求學過程中, 或多或少會遇見非常嚴格、追求完美的老師或教練, 《進擊的鼓手》(Whiplash)裡的男主角Andrew就是碰上這樣的教授(佛萊契教授),
佛萊契教授雖然時不時就以言語羞辱學生,但樂團在他的超高標準要求、專制嚴格教導下, 在比賽中總能脫穎而出、獲得最佳成績, 因此,音樂系眾多學生,無不認為能夠被他選入樂團,絕對是莫大的光榮。 而他的教學理念, 他認為唯有不斷的嚴格要求,不輕易給予肯定,才能幫助學生逼出自己最大的潛力、把才能發揮到淋漓盡致的等級, 如果他只是對學生說:Good Job!,那麼學生一定心裡會認為,對我做的真的很不錯!然後,不會更為勤奮地練習再練習, 那又如何成為最為卓越的人呢?
電影中,成長於單親家庭的Andrew想要成為那個the best,當個Somebody,想要追求自己表現藝術的極限,然而在面對佛萊契教授一次又一次各種形式的刺激之下, Andrew的情緒隨之變化, 激動、熱情、喜悅、憤怒⋯⋯心中只有音樂,他,竭盡所能的渴望在樂團得到一席之地,佛萊契教授卻以無情回報,隨個人意識,更換鼓手, 此舉令Anderw心裡十分不安地迫使自己放下周遭一切、包括感情,全心全意的練鼓,想要握住這個留在樂團裡的機會,
巨大壓力不斷地一次次加倍壓著Anderw,終於如熱玻璃忽然放入極凍空間一樣,瞬間爆烈,尖銳、沒有任何掩飾。
故事的最後一章,最為精彩,
佛萊契教授和Andrew皆離開紐約最著名的沙佛音樂學院之後的某日, 兩人在Jazz Bar碰面了,佛萊契教授向他訴說自己教學理想,讓Andrew決定加入佛萊契教授的樂團,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奏, 說好的表演樂曲,卻在表演當日被佛萊契教授將了一軍, 生疏的樂譜,讓他打的十分吃力、狼狽; 原本決定中途離開這個舞台的他,忽然有了無比勇氣,決定豁出去, 不理會指揮,打起自己最拿手的樂曲,享受沉浸在音樂的世界, 佛萊契教授最終亦配合他完成演奏,Andrew得到佛萊契教授發自真心肯定的笑容。
嚴師出高徒, 某部份我認同,人多是懶惰的,透過嚴格訓練與要求,無形中自然會累積更多的實力; 然而,對於不同性格的學生,我認為老師還是應該要有所調整,有點像是因材施教, 依其性格給予不同的要求,不過如果是這樣春風化雨形式的教學方式,真的能夠得到有一致性的優質水準嗎?! 如軍式教法的佛萊契教授恐怕是完全無法認同吧。
從學習的角度來看,其實現在的我比較贊成某程度的高壓教學,逼迫自己不斷的練習,但並非是言語上的羞辱,而是較高的要求,有目標的要求,我認為在學習技術的路上,投入相對的苦練是必要的,成就是要靠不停的練習做為根基,專注的練習而且追求卓越,剩下的才是靠天份與機運,也就是天份只是讓你比別人更快的達到卓越,但沒有足夠的練習,天份終將被浪費。
看電影時,連我自己都可以感受Andrew的龐大的壓力,快喘不過氣(我太入戲了= =), 不過,其實這部電影讓對於教育理念、管理,提供許多值得探討的問題,特別是著重於"技術"方面的學習。 如果對於這方面有興趣,推薦可以找來看看囉!
留言列表